2023-08-16 17:04:47 来源 :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飞武 胡兆红 朱泽寰
探寻上海的科技创新经验,可以有哪些方向?
站在上海外滩朝陆家嘴方向眺望,一幢幢高耸入云的建筑直插天际,作为著名的金融中心,近年来,上海大力推动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建设联动发展,截至2022年末,上海市私募基金投资的企业家数、被投项目数、涉及金额均排名全国第二。
(资料图)
从陆家嘴出发,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位于浦东的张江科学城。漫步科学城内,牛顿路、祖冲之路、张仲景路、蔡伦路等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道路,“含科量”十足。今年上半年,张江科学城规上工业总产值1840.49亿元,同比增长12.4%,占全上海的近十分之一。
从张江科学城向东南方向驱车1小时,便可来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8月揭牌的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聚焦重点领域制度创新,已累计制定发布各类政策280余项,形成首创性创新案例87个,其中36个为全国首创……
近日,带着为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寻找发展之道这一目的,长沙晚报采访调研小分队走进上海,从浦西到浦东,从园区到企业,采访多位创新企业负责人和产业工作者,触摸上海科创脉搏,了解上海科创生态,探寻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密码,一项认知愈发清晰:正是一片强大茂盛的创新研发“热带雨林”,赋予了上海追梦全球科创“理想之城”的磅礴之力。
一、强在创新策源力
何谓创新生态“热带雨林”?按照生物学的理解,就是不仅有阳光雨露,也有生物群落;既有参天大树、大象起舞,也有灌木丛林、蚂蚁雄兵,开放的“土壤”中不断有新“物种”诞生。
而上海的这片“热带雨林”,不仅吸引了世界级的大型科技公司扎根,也诞生了不少引领全球的各类科技头部企业,而且更多的是成千上万的各类初创型中小科技企业,他们和谐共生。上海市科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万家,其中78家企业登陆科创板、数量全国第二,市值1.3万亿元,全国第一。在这一链条上,各级政府、机构,各类企业,无论是个人还是法人、个体还是集体,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共同浇灌这片土壤并共享这片生态。
“是科创蚂蚁,还谈不上雄兵,但我们正共享着这片科创生态。”德帅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德武笑着说。作为在上海创业的长沙人,熊德武这些年对上海感受最深的,是快。不但工作节奏快,生活节奏快,办事速度也快。
“跨前一步”“定制化服务”“上门帮办”……这是熊德武感受到的上海营商环境,各种科技微贷通、履约贷、科技助力贷等信贷产品能够帮助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其中首次申请科技履约贷,最高授信500万元,续贷最高1000万元,还款后还可申请50%保费补贴。“新的服务在增加,而流程在减少,沟通渠道愈发顺畅,坚定了我们在这座城市深耕的信心。”
熊德武的信心是对上海创新创业“环境”的肯定,这里的“环境”建设既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也包括制度环境,所有这些“环境”建设都旨在消除影响“政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行动有效性和效率的各种障碍。
作为上海双创载体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张江的创新生态颇具解剖意义。
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赵健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而在张江科学城,就有上海光源、蛋白质上海设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8个大科学设施,初步形成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2021年12月3日,李政道研究所“工字形”实验楼正式启用。除了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城现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近500家。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则是从1到正无穷的跨越。现实是,很多企业、科研机构“穷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基础研究阶段,有政府资金支持;产品和技术成熟阶段,有市场化资金支持。但在成果转化的概念验证阶段,因为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无人问津。但是,任何产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需要推动其实现商业化应用,将有效的技术转化为有用的产品,进而实现良性发展。
而在张江科学城,这种“跨越”并非难事。
张江聚集了1700家生物医药创新主体,拥有超8万名生物医药从业者,研发人员占比超过20%,无数新型药品在这里加速落地,走向市场,因而获得“张江药谷”的美誉。
据统计,“张江药谷”累计获批的国家Ⅰ类新药占全国比重约1/5。2022年,上海有4款Ⅰ类创新药获批上市,位列全国第一;2023年一季度,上海已获批3款Ⅰ类创新药,仍保持全国第一。上述成果均来源于张江。
“我们打造了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同频共振。”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积宗介绍,平台积极探索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的运行模式,加速生物医药创新,支持上海生物医药初创企业的孵化和成长。在接受采访时,李积宗提到最多的就是服务,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的服务做到了极致,甚至为研发团队成立专门的服务团队,俯下身子提供点对点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一个典型案例是,24价肺炎结合疫苗当前尚无国产品种,且进口疫苗的价格达到近千元/针,故而难以在国内普及,亟需自主研发出质优价低的国产疫苗。历经多年研发,上海瑞宙公司突破了24价肺炎结合疫苗的关键技术壁垒,进入中试阶段。这种疫苗含有24种多糖,且每一种都要进行中试,耗时至少半年。
得知消息后,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充分调动研发链条资源,利用其GMP微生物发酵中试生产线为瑞宙公司提供多糖中试放大服务,大大加速了国产24价肺炎结合疫苗的“上市”进程。
“优质的人才支撑、友好的政策环境、雄厚的资金支持、暖心的科研服务是打造优渥科研生态的四个重要维度。”李积宗表示,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持续关注新兴技术,即便是那些目前相对冷门或“无利可图”的技术,同时也为下一代生物医药的发展做好准备,如纳米医学、数字孪生和器官芯片技术。
在生物医药行业,新药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科研人员需要从成千上万个候选化合物中挑选出合适的分子,一个新药的研发周期可能长达数十年、研发费用超过10亿美元。
张江科学城则以制度创新持续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张江科学城率先开展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等试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等机构也入驻张江。
“我们于去年上市了一款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华领医药有关负责人表示,新药的加速上市,得益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这意味着企业无须自建厂房,只需将药品生产委托给拥有资质的药品生产企业,既节省了自家企业的时间,也给合作企业送去了订单。
据不完全统计,张江科学城现有创新载体136家,孵化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在孵企业(项目)2800余个,已经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完整孵化链,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为产学研融合、高精尖产业培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强在科技供给力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亦是科技研发的主力军,其中又以高新科技企业为佼佼者,上海超2.2万家高新科技企业汩汩涌出的创新活力,为经济、产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引领。
上海深化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上海方案”,爆发出巨大的产业效能,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便持续打造出创新的新范式。
“我们拥有超三千人的研发团队,累计获得10000多项人工智能专利及专利申请。”商汤科技是亚洲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总部就在上海,其发言人告诉记者,仅2022年,他们的研发投入就达40亿元,研发人效同比增长90%,人均每年研发智能模型数达9.35个。
除了亮眼的数据,记者走进商汤科技的办公大楼,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独特创新魅力。电梯实时显示轿厢内拥挤程度与当天温度,并智能调控空闲电梯作业;实景导航遍布大楼每个角落;卫生间使用情况在线查询;智能借用公共物品与预约会议室、健身房……
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20余年的耕耘,商汤科技已在智能驾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医疗、智能决策等多个前沿领域布局,快速打通AI在各垂直场景中的应用,赋能千行百业实现蝶变。
算力、数据、算法是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要素。商汤科技以大装置SenseCore打造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在模型的迭代速度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上日日更新,不断解锁AGI的更多可能。
算力方面,商汤大装置匹配了5000 Petaflops的算力,支持20个千亿参数超大模型同时训练。目前,商汤大装置已累计服务超40个核心客户,涵盖生物制药、芯片设计、智慧商业等前沿领域,并已在超过20个落地场景中实现大模型交付。
算法方面,每天数千名研发人员在轻松愉悦的办公环境中用一串串代码让未来提前到来,值得一提的是,商汤科技还开放了AI开发工具链,赋能更多开发者共同将创意变为现实。
大模型和大算力的融合创新,正在掀起生产范式的重大转变,推动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迈向智能计算驱动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而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发展初期阶段,如何构建新一代的基础设施,降低应用门槛、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创新效率,成为政府和产业上下游需要共同解决的新挑战。
记者从《临港新片区加快构建算力产业生态行动方案》获悉,目标到2025年,上海临港新片区将形成以智算算力为主、基础算力和超算算力协同的多元算力供给体系,总算力超过5EFLOPS(FP32),AI算力占比达到80%,算力产业总体规模突破100亿元。
作为“新片区智算产业链链主”企业,商汤科技除了夯实人工智能基础,还于今年4月发布了“日日新”大模型体系,体系包含自然语言处理、内容生成、自动化数据标注、自定义模型训练等多种大模型及能力。
语言大模型“商量SenseChat”便是该大模型体系中的一部分,该模型具有多轮对话和超长文本的理解能力。记者无论是输入“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发展在何方”等专业类问题,还是输入“撰写一篇新闻通稿”等指令性任务,“商量”均可在短短几秒的时间内给予答复,且回复内容质量极高。
“大模型会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学习,进而显著提升回复的质量。”商汤科技有关负责人表示,若将语言和文本交互大模型同其他行业相结合,必将对现有人工智能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7月,总部位于上海的携程集团也发布了旅游行业首个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介绍,“作为首个旅游行业垂直大模型,携程将会聚焦旅游,拥抱智能社会。我们坚持聚焦全球旅游行业,并且利用AI做好智能助手服务(售前、售后、途中),充分运用全球实时产品数据和亿万客户的反馈,投入巨大人力保障常用内容的质量与准确性。目前,携程问道已经可以实现在旅行中提供可靠的内容、放心的推荐。”
记者一行走进携程集团“在线旅游场景数据挖掘与智能场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惊叹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塑造旅游的未来。该实验室应用数据挖掘、内容标签等技术,提高游客出游体验,降低游客信息搜索、产品预订以及消费反馈等全流程的费力度;并能够助力旅游目的地精准定位自身旅游消费市场和旅游人群画像,提升目的地旅游营销效率,赋能城市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还可为文旅管理部门提供“最强大脑”,提高管理效率。
除了人工智能产品的涌现,生产车间产线的智能化升级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就在大部分地区不遗余力地将改造的重点放在产线上,利用大量机械化设备替代人工的同时,上海诸多制造企业已将升级的重点落在了制造物流上。
“大量智能工厂建设和智能化改造的经验表明,智能物流已经成为智能工厂的核心要素,智能工厂需要智能物流作为生存环境。”上海天睿物流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强向记者解释,“制造企业物流包括采购、入厂、装卸、检验、存储、拣选、配送、工位作业、成品发运等整个端到端的流转过程,物流决定了制造企业的交付能力和资金流转效率,这些最终都体现为企业赚钱的能力。没有数字化、智能化的物流能力,智能制造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的阶段。因此,我们在帮助企业规划智能工厂时,往往是以智能物流为主线进行规划,这样能够从结构上保证工厂的可运营性和资产的周转效率,这样规划的智能工厂才能形神皆备,而不仅仅是看起来很‘震撼’。”
据悉,天睿咨询已经帮助如美的集团、顾家家居、三一重工等多家制造业龙头企业完成智能工厂规划和升级改造。
三、强在资源配置力
全球资源要素配置功能,是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也是全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标志。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一座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
人才,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近5年,上海引进留学人员超过11万人,年均增长20%以上。“浦江人才计划”累计资助5296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资助总额超过10亿元,一大批受资助者成长为杰青、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等。上海还大力实施海外杰出人才优享计划,加大对海外高端人才的政策和服务支持力度,推进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
在上海,作为一名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刚参加工作不久,如何能够在科研的起步阶段获得更好的支持?作为一家刚成立的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能够享受哪些支持政策?
“通过不断构建完善‘政策链+载体链+金融链+服务链’双创生态,为人才和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面对一串提问,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赵健的回答,铿锵有力。
赵健介绍,目前,上海各类双创载体已超500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6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4家。各类载体经营场地总面积超过365万平方米,入孵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累计毕业企业近5000家。
对于刚刚起步的科技企业,可以运用好科技创新券、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等政策。其中,创新券采用电子券形式,降低了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向服务机构购买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服务的成本,企业每年可用额度最高30万元。
采访调研过程中,记者一行深切感受到:在上海这片“热带雨林”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充满梦想、大步前行的人。
早晨8时的地铁站里,一名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身体微微前倾,以极快的步频往前行走,右手举着手机,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同对方交流,时不时地抬起左手,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时间。记者走过去了解后得知,这名年轻人是一名软件工程师,正约了一家外资企业进行面试。
中午1时,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的咖啡馆里,人头攒动,人们或挂着耳机捧着笔记本电脑,坐在窗前将一个个创意敲入屏幕;或三三两两围坐一起,探讨某项目的攻坚逻辑。显然,在上海,坐在咖啡店端着饮品已不仅仅是一项休闲活动,“咖啡馆里藏着科技创业所需的资源和要素,往往能碰到志同道合的人。”一位创业者说。
下午4时,位于徐汇区星联科技园的腾云大厦内,工作人员坐在格子间认真办公,一旁的公共会议室,数十名软件开发者围坐一起进行着“头脑风暴”——他们正在讨论如何将AI视觉技术利用到新产品中。这里也是腾讯在上海的华东总部。
“上海不缺投资者。”刚刚结束一场交流的创业者告诉记者,只要有好的项目,手握资金的投资者便会纷至沓来,“一顿咖啡,一场球赛,往往就能促成一个项目的推进。”
这些项目和资金显然不止源于国内。
上海是中国内地外资研发中心最聚集的城市,浦东新区是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数量最多的地区。据统计,截至2023年2月底,浦东新区累计认定外资研发中心达到254家,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集聚效应。
2021年,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在浦东成立,这也是公司全球首家对外开放式的联合创新平台。作为浦东新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中的首批成员之一,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已成为浦东新区医疗科技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一员,成功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上海持续下气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的国际总部、地区总部落户,跨国企业日益增长。近年来,上海全面加大扶持力度,《上海市创新型企业总部认定和奖励管理办法》《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等多个文件出台,不仅给予总部企业更优良的营商环境,还给予更多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制定高能级主体引育计划、创新总部经济促进政策、实施总部增能行动、支持企业在沪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在多项务实举措加持下,上海不少市场主体的全球运作水平不断提高。
今年1月28日,兔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市便召开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同日发布《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这是上海连续第六年在岁末年初就优化营商环境进行部署。
“在产业的生态系统中,最终目标是形成‘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不同阶段和属性的企业都是这片雨林的成员,大中小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融通发展的,这样的生态才具有生命力。”赵健说。
记者手记
创新生态的魔力
夜色下的外滩,灯火迷离,如梦似幻,闪烁着迷人光彩。暑期,这个城市迎来庞大的人流,大家争相来到这里,一睹这座城市最具标识性的符号——夜上海。
当“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行思录”采访调研小分队一行来到上海,穿行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一个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肉眼可见的大楼与大道之外,决定一座城市创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么?作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列全国第一的城市,上海,有着怎样的标杆意义?
这些年,上海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围绕这一目标,上海打造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日益成熟,特色日益鲜明。在这一生态里,参天大树与灌木丛林共生共荣,诞生了丰富的创新“物种”。这一生态,为创新理念的迸发,为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为科技型企业的创立和成长,为增强上海对全球科技产业的吸附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新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多元共生,自更新,可持续。在创新雨林中,创新是一种常态,环环相扣的创新体系可起到自然纠错、自淘汰、自更新的作用。在生态圈里,长期的竞合过程,集聚了优质的创新创业软、硬件资源,创业者可以找到最佳资源,优质的项目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进行各种实验试错,创意的种子可以生根发芽,甚至长成参天大树,再蕴育出新的创新创业机会。
这就是创新生态的魔力。
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无疑也要为研发创新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形成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产业链条。有了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推动,各种研发创新都将成为一种自觉,成为常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市场环境,还是高校资源、科研能力等,长沙具备了打造完整创新生态的基础要素和条件,接下来,就是要学习上海这些先进城市的经验,尽快推动形成符合长沙特色的成熟创新生态,为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谋划更高能级、更有活力的未来。
来自上海的建言
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如何更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上海一些科创企业负责人和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营造近悦远来的开放创新生态
赵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长沙作为最具幸福感城市,环境吸引力可圈可点,在创新生态的打造上可以更加开放。以上海为例,可供借鉴的做法一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制订“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创设国际性基础科学大奖;二是通过建立覆盖各层级的人才培育选拔机制,让高层次人才“塔尖”加快垒高,让青年人才“塔基”持续壮大,比如,上海的启明星计划已资助近3500人,已有20人当选为两院院士。此外,上海还推出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搭建海内外顶尖科学家交流平台,打造聚集全球顶尖科学家资源的科学家社区。
人才是实现科创的核心
李积宗(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长沙要打造全球研发中心,这份雄心壮志让人钦佩。根据上海的发展经验,我想为长沙的发展提供几个建议。一是要牢牢抓住人才这个核心要素。上海的科研引才都是瞄准全球顶尖人才,在科研领域,人才就是明灯,有了顶尖人才,我们才能发现更多创新的前沿科技。二是在当前形势下,政府成立的科创基金,要扛起领投科创项目的责任,这是风向标,能带动更多民营资本进场,激发创新。而且,现在也的确是科创投资的良好窗口期。三是政府要把服务做到极致,这是建立科创生态的关键要素。四是我们也提出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生态概念,长沙和上海完全可以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上海的资源比如大科学装置等,甚至可以共建“飞地”,来为长沙的科创赋能。
坚持技术长期主义
梁建章(携程董事局主席):携程持续在人工智能等技术方面布局,已经有很多年的技术积累。过去3年携程修炼内功,技术体系做了全新的升级,技术能力也在不断落地,最终实现了2023年Q1净营收92亿元,同比增长124%的目标。希望长沙的创新企业,坚持技术长期主义,凭借卓越的制造与研发能力、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成为各细分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力量。
引入更多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链企业和人才
李志强(上海天睿物流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国家智能制造政策推动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制造已经步入智能制造阶段,建设智能工厂,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希望长沙能够充分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在已经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素配置打造流量强磁场,引入更多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链企业和人才,着力壮大智能工厂产业链,推进产业链数字化,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引入专业机构、引领企业走出去学习标杆等方式,帮助企业在战略定位、方法论、方向选择、成果转化等方面有准确的把握,使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少走弯路;在推动企业制造转型的过程中,避免过于强调技术升级而忽略实效,要真正有利于帮助企业更好地经营,更好地实现客户价值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推动工业软件创新发展
熊德武(德帅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工业软件是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工业软件处于源头位置。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拥有良好的基础与大量的制造场景,长沙的先进计算产业也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可以推动两个产业的良性互动,以工业软件为抓手,让计算产业加速赋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让工程机械产业为计算产业提供落地空间。同时,在吸纳人才方面,长沙应当进一步放大政策、房价、教育、医疗、文娱等优势,加大对科创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对科研机构的吸附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