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电商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2023-07-08 04:35:58 来源 : 互联网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学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如果这13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

篇1: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新时代农民的典型——《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人物形象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

路遥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孙少平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着力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平平凡凡的一个农村青年,却有不平凡的经历,他的身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代表的是和他一样处于生活的最底层的农民青少年的奋斗形象。他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一部苦难史,也是生命的无奈与悲剧。他卑微地生活在残酷的现实当中,遭受着常人难与忍受的痛苦,却依然坚强,也不失做人的美德,正义而善良,是个有情有义的硬汉子。本文本试图通过对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的剖析来揭示所代表的深刻内涵和其所代表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介绍孙少平并分析孙少平人物形象

1、苦难的承担者

2、顽强拼搏、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3、善良、宽容,有情有义——真男人

二、孙少平人物形象的原因

1、孙少平在成长过程中的奋斗精神

2、农村知识青年命运的安排与反思

(1)农村知识青年改变不了农民出身的命运安排,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2)作为一个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在苦难的磨练中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

三、孙少平人物形象的价值

1、说明孙少平的形象价值

2、孙少平形象价值的意义与作用

开题依据(包括前人的工作、相关研究现状、此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应用前景等)

前人的工作和研究现状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者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的高度统一。近几年长篇小说中表现农民生活和农民题材的不少,确实也涌现出一些力作,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这些作品的背景确也波澜壮阔,纵横数十年。但我认为,若从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角度着笔来看,《平凡的世界》更显得大气。

历来,从主题思想,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艺术技巧等各个方面研究《平凡的世界》都有很多,但在人物形象研究方面并没有系统论述。如李星 1991年在《文学评论》第四期上发表了《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 路遥论》一文,并认为路遥坚持了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小说的现实魅力就在于服务人生和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统一,并没有对孙少平形象深刻挖掘。白烨 1991年发表于《文艺争鸣》第四期论文《力度与深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认为给人深刻的印象的无疑是孙少平等在时代变迁和苦难历程中昂扬不屈的生命力,对现在大学生的意义探讨不深。1987年第3期《小说评论》曾镇南:《现实主义的新创获——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曾的评论鞭辟入里,逻辑严密,令人信服,但对人物形象没有系统分析。

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应用前景

孙少平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着力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平平凡凡的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的身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代表的是和他一样处于生活的最底层的农民青少年的奋斗形象。他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一部苦难史,也是生命的无奈与悲剧。他卑微地生活在残酷的现实当中,遭受着常人难与忍受的痛苦,却依然坚强,也不失做人的美德,正义而善良。是个有情有义的硬汉子。

现在的知识青年孙少平学习,学习他的顽强意志,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在苦难中磨练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特别是农村知识青年要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贡献。

本文通过对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的剖析来揭示所代表的深刻内涵和其所代表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深化“孙少平”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包括外出调研)

起止时间 完成内容

02月16日—月28日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提交申请书。

年03月1日—2012年04月17日 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

2012年04月24日 上交开题报告,开题答辩。

2012年04月25日—2012年06月30日 资料收集与撰写初稿阶段,并上交《文献综述》。

2012年07月1日—2012年07月31日 完成论文定稿。上交指导教师。

2012年08月1日—2012年08月20日 指导教师将论文交由评阅老师评阅,拟定成绩。

2012年08月21日—2012年09月12日 毕业论文答辩。

预期结果及成果形式

预期结果:通过对《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分析,对《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尽一点绵薄之力。

成果形式:论文

可行性分析(已具备的条件和待解决的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一、已具备的条件

1、充分利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等网上资源和学校图书馆各种书籍及各大学学报等传统纸质文献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搜集。

多年来,前人对于《平凡的世界》的研究成果显著,人们对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认识也逐渐深入。如:许云生:《平凡的世界》的人物造型,孙少平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一个“典型的`人物”。“典型形象的意义在于以‘一定的单个人’来显示人的社会本性。”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积累了许多知识,这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前人的这些平凡的世界》的研究成果为我的论文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2、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开设的一系列专业课,如:《现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使我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本文写作提供了主观条件。

二、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对《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这一新时代农民的典型做进一步深入挖掘,发别人所未发,有所创新,得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三、拟采用的方法

本文将采用参考文献和分析总结的方法对《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研究,为方便理解,和小说内容结合来分析,使人们对孙少平形象的典型意义有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

主要参考文献

1、许云生:《平凡的世界》的人物造型,湖州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第39页

2、钟建波:《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情结和苦难意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3、马容:《论路遥小说中的儒家思想.》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4、徐志:《强者的卑微生存——论孙少平形象及其现实意义》,安徽文学,200 7年第2期

5、李国平整理:《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座谈纪要》,《花城》1987.3。

篇2: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是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本文将介绍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1)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在七大艺术里面,电影艺术是唯一一门有确切生日的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自1895年12月28日诞生后,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将其它艺术挤到了边缘位置,并逐步占据当今文化的主流位置。中国电影的历史也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经过几代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电影人才辈出、佳片不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界限日益消弭的今天,电影以其巨大的优势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同时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研究对象。电影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当今社会最为活跃的文化因素之一。

香港作为一个大众文化占主流地位的城市,其电影风格不同于大陆,以商业性和娱乐性为主流,这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了好莱坞的电影风格。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成为香港后现代主义电影产生的温床。从饰演83版《射雕英雄传》中一个被梅超风抓死的金兵乙,周星驰开始进入观众的视野,却并没有引起绝大多数人的注意。不过,天赋加努力,经过短短二十年时间,周星驰就凭借自己一部部影片征服了观众,并且开创了一个时代:无厘头喜剧,即后现代主义喜剧时代。香港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并不是始于周星驰,不过却绝对是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发扬光大的。在《霹雳先锋》中,这种风格还不明显,自《赌圣》后,它便日渐成熟并大放光彩,不过,在周星驰晚期的几部影片中,这种风格又有所淡化。在这种风格的影响下,很多人纷纷效仿,出现了很多类似风格的影片,并且这种情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选题目的:

周星驰电影盛行二十年,出现了很多经典之作。本人很早接触他的电影,并且对其影片喜爱之至,很多影片都是反复观看。我曾就其影片写过几篇影评,不过难免落入俗套。我很早就想写一篇星驰电影的论文,苦于没有新颖的角度。接触后现代主义理论之后,我豁然开朗。周星驰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的每一个特征都是那样的吻合,简直就像为后现代主义而生的一样。故而我将周星驰电影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结合起来论述,为周星驰电影正名。

3.选题意义:

周星驰电影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而周星驰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无论是对于文化学家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还是对于普通观众正确看待当今影坛出现的无厘头搞笑之风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论文的研究能够揭示周星驰电影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弥补目前周星驰研究中的某些不足,同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点理论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研究综述:

周星驰电影流行已非止一日,喜欢看周星驰电影的人很多,热衷于研究周星驰电影的人也不少。去图书馆一找或者去网上一搜,研究周星驰电影的论着及论文浩如烟海,不胜枚举。总结一下,这些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

首先,对周星驰本人及其电影的情节和思想意义的研究,包括大量影评和部分论着,这是论文及论着最多的一个研究方向。这些研究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过于感性化。不论是叙述周星驰本人的生平,还是抒发作者对于周星驰电影的感受,这些都是从感性层面所做的论述,未能进行理论概括,也就未能达到理性层面。充其量这些作品只能算是一般的影评,并不具有理论意义。比如自称是周星星的粉丝的人所写的《就爱周星驰》就直接表达了其对于周星驰的喜爱之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研究理论,估计不会研究出什么成果,充其量只是抒发自己一时的感怀而已。

其次,对周星驰电影的艺术手法的研究。这个方向的论文及论着的数量也不少。与第一个研究方向相比较,这个方向的研究相对来说更深了一层,不仅涉及到了周星驰电影给人的直观感受,而且透过表象稍进一层,进一步涉足到了其电影中蕴含的艺术手法,比如其影片中主人公的身份定位,其无厘头的搞笑手法等等。在这一研究方向,最重要的、研究最多的一个话题是对其无厘头搞笑的探讨。“无厘头”这个词是随着周星驰电影的出现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的。对这个词的出处及含义进行探讨的论文不胜枚举。不过,探讨来,探讨去,很多人总是离不开这一话题,因此这一话题已变得非常烂俗。单独探讨这一话题似乎再也发掘不出什么新的东西。

篇3:文学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论文题目:唯美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1、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义也仍旧在启发着当代艺术思潮。

在古希腊时期,卡利马科斯曾创造出一种“亚历山大里亚诗体”,被认为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来的古罗马晚期诗歌和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康德首先提出审美活动的独立性,这是从理论上论证唯美主义的开端。康德之后,莱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对唯美主义进行探讨,而19世纪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的口号推动了唯美思想明确理论体系的建立。美国诗人、作家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英国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亦积极回应戈蒂耶的主张。在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两次达到高潮,王尔德是这一思想的中坚代表,是继承者亦是实践者。

唯美主义者反抗社会功利、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艺术纯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尖锐批判物质社会,倡导应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个性。作为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对唯美主义的研究从来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点话题。

唯美主义的特征在于“超现实、超道德和无目的性”,所谓超现实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可以反映道德,但艺术是纯粹的,仅受艺术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艺术本身并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Allartsisquiteuseless),不应该被利用来获得任何经济或社会效益,或者巩固道德的地位。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不仅开拓了题材,也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王柯童,曾海珠,,p68)。但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评也不少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反对为教义而艺术,这是进步的,但是他们矫枉过正,宣扬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力图以艺术来美化生活,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是艺术脱离现实,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过分强调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

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界影响也很深远。20世纪初,随着林纾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中国问世,唯美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本土。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的译介是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端,随后陈独秀对王尔德喜剧《莎乐美》的介绍,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杂志对王尔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绍,使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一股“王尔德热潮”,还有朱维基翻译的《谎言与颓败》,林语堂翻译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等,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20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重视,认为唯美主义虽然“唯心”,却明确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极端”,却构建了真、善、美相结合的审美观;虽然“片面”,却主张艺术与现实的关联,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2、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3、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4、本选题撰写框架

5、拟参考的书目

专著:

[1]王佩兰.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龚翰熊.欧洲小说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3]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4]薛家宝.唯美主义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期刊:

[5]宫昀.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J].考试周刊,(11)。

[6]田红燕.王尔德的艺术和人生[J].聊城大学学报,2008,(2).

[7]张介明.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4).

[8]傅琦.《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

[9]王柯童、曾海珠.《论唯美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J].中国比较文学,2006,(3)。

[10]张莉、刘晓茜.《清醒的扑火飞蛾》[J].中州大学学报,,(4)

英文资料

[11]ArthurSymons.AstudyofOscarWilde.London:CharlesJSawyer,1930.

[12]GeorgeWoodcock.TheParadoxofOscarWilde.LondonandNewYork.T.V.Baordman,1949.

[13]KarlBeckson,TheOscarWildeEncyclopedia.NewYouk:AMSPress,1995.

[14]KarlBeckson,ed.OscarWilde:TheCriticalHeritage.London:RoutledyeandKeganPaul,1970.

[15]OscarWilde,“TheCriticasArtist”,TheCompleteWordsofOscarWilde.London:Hamlyn,1963.

篇4:文学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题目: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论文题目: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主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对乐府民歌《木兰辞》的影视改编,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两部作品,即: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以及由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本文将通过对两部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部《花木兰》的影视改编作品的对比分析,来研究中西方不同改编者究竟有何审美倾向及价值取向。

二、调研资料情况

1.谢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15-417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0-101

3. 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兰”——从叙事学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改编,《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4. 李晓庆,试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文学教育(上)》, 2007(1)

5. 孙连琦,漫谈《木兰诗》[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1)

6. 杨开达,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7. 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当代传播》,2002(2)

8. 梁静璧,意识形态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字幕翻译中归化策略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9.毕耕、李冬青,《花木兰》:迪斯尼演绎的东方传奇,《中州大学学报》,2002(2)

10. 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奇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 》[A],第六届全国传播学会议论文[C],19

11. 塞缪尔?亨廷顿,张立平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M], 新华出版社,

12.宣菁,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中国文化”[D],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2,中国期刊网

13.李希光,新媒体挑战旧宣传——刘康、李希光对谈录 [J].国际新闻界,2000(2), 第5--10页.

三、实施方案

主要从对原作品的改编的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这四个方面均采用:“先总述概况进行对比然后再举具体的例子”的方法进行分析说明:

一、情节改编的异同

同:1、爱情友情一个都不能少;

2、都在战争未结束时就发现了木兰女儿身的秘密

异:中:对战争的思考,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西:对中国文化的想象;没有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

二、木兰作为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异同异:

异:1、娱乐化的角度:中:女人在战争中的形象,娱乐化程度不高;

西:加入幽默的元素,形象设置夸张;娱乐化程度高,冲淡了战争的严肃性;

2、对女性的解读:中:人物中综合了犹豫、妇人之仁、爱情、理智等,将木兰的形象立体化,符合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解读;

西:突出一个普通女孩的个性形象,突出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有西方的色彩,强调女性的独立,自由;

三、配角形象设置的异同:

同:都成功设置了“配角”形象;

异:中:以战争中的真实存在的人物为配角,表现了兄弟间的感情;

西: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影片中加入了“中国龙”作为配角,认为“龙”是中国的象征,是吉祥物;

四、主题设置上的不同,反映出改编者各自的民族烙印的异同:

异:中: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将人性放在国家利益面前进行拷问;宣扬集体主义的爱国精神;

西:西方文化的烙印:强调个人主义,宣扬女性的自由、独立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预期结果

课题任务: 论文选取对诗歌《木兰辞》的典型改编影片,通过对两部影片中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

预期结果:通过对两部《花木兰》改编影片的详细分析研究,来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倾向以及价值取向。

结果形式:以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完成。

五、进度计划(请依照学校要求的当期论文进度填充)

20xx年11月16日—11月30日:联系指导教师查阅资料,拟定选题

20xx年12月1日—12月31日:确定选题

20xx年1月1日—1月15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月16日:参加开题报告答辩会

20xx年1月17日 —2月28日: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拟定论文大纲

20xx年3月1日—3月31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4月1日—4月9日:中期检查,修改初稿,形成二稿

20xx年4月10日—5月10日:定稿,撰写答辩陈述,准备答辩

20xx年5月11日—5月15日:根据具体安排,参加论文答辩

篇5: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论亦舒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亦舒是当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二十多年经久不衰,一度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然而,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中,其鲜明的女性形象塑造与艺术感染力使其自成一家。虽然亦舒主攻言情小说,但写的却是当代香港女性的于情感上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在香港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解读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钥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别,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通过剖析她们悲剧性生存体验背后的心态,论文发现了她们价值观系统与文化身份的特殊结构:她们显在的价值立场是现代的、商业化的;潜在的价值立场却是传统性的。现代价值观以理性方式存在,传统价值观以无意识、非理性方式存在。从而通过亦舒笔下女性无法冲破的传统回归和现代的叛逆来探究香港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适应时代变迁的,从而表达作家对这一女性的真切关怀。

二、概述国内外研究成果

国内舒小说研究,主要概括为:1、研究香港文学的专著:目前出版的几部香港文学史、小说史,如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节。2、直接研究亦舒的论文:从统计的《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索引》中提及的文章,再查阅九十年代以来几篇专门研究亦舒小说的论文,如张秋蕙的《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李莘的《超脱入世言情寓理》等。3、研究港台相关女性作家的论文,如钟晓毅的《论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模式》等。此外就是研究亦舒小说的主题还停留在少数所谓“代表作品”解读阶段,且多单由先验视角(如女性主义)和先验命题(现代人寂寞)出发,把亦舒小说简单化,狭窄化,由此得出的对亦舒小说总体特征的描述不可能准确。

而对于亦舒的爱情观,研究者有相左的意见,主要分歧在于爱情观是偏于现代还是偏于传统。在我看来,亦舒的爱情观是比较矛盾的,这主要来自于她所接受的文化影响,一方面亦舒深受传统文化和道德影响,另一方面又有极强的现代意识,分析亦舒的小说,这种矛盾性可以从不同阶段,不同的情感故事中把握。如王剑丛认为:“她的爱情观是悲观主义的,对爱情持怀疑和害怕的态度。”[1]钱虹分析了亦舒对独身、同居等现象的态度,认为亦舒的爱情观是比较现代和开放的[2];张秋蕙则认为“亦舒的爱情观反映的仍是女性‘寻找男人’的主题,在精明能干的表面,甘愿为爱情牺牲的女性美的,仍是她们性格的主宰。”[3]

学者们分析亦舒小说的女性意识时,见解也有分歧。主要在于:她是不是一个自觉的女性主义者。钟晓毅在《亦舒传奇》里认为亦舒是个女性主义者,“她在作品中描述了独到的、真实地女性经验,将女性的命运,她们的心理和生理的……真实而自然地反映出来。”[4]林芳玫认为亦舒不具有女性主义意识,“因为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对整体女性的影响并不在她的讨论范围内。”[5]

综观近二十年国内的亦舒研究,亦舒作为香港文学的独特性得到了一定重视,这些研究文章在总体上都肯定亦舒小说有一定的意义。例如作者们从小说的女性形象、爱情观、思想主题和语言等方面进行研究,由此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亦舒的小说拥有极香港和极都市的味道;重视女性的思想、智慧、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爱情观浪漫而不脱离实际,敢于直面现实人生;孤独和寂寞是小说中突出的情节主调;小说常常以悲剧结局,揭示了人性深层的悲剧;语言则简洁凝练、泼辣直率,富于艺术性。

三、本人的预期突破创新

女性作家关怀女性问题,无疑在艺术背景上,还是历史情景中,都是合理选择。亦舒的小说,着力描写女性,关怀的是女性命运和女性意识,所以她笔下的女性,或传统,或现代。对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研究,我想从传统与现代性的综合上来解读。而解读这两者的联系,首先,我是从赵稀方的《小说香港》分析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如何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对香港文化身份的探讨与分析是《小说香港》最具理论个性与阅读吸引力的部分之一。作者的研究思路得益于从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受到的启发,关注“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从新的历史意识出发去辨识复杂的历史问题。”[6]从新历史主义探讨的是亦舒小说中香港女性无法摆脱的传统束缚,主要是对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寻找,这决定女性无法冲破女性他者的姿态与男性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后殖民主义对香港的影响,主要是在价值观和文化上,这种影响带来一股极强的现代意识。亦舒小说中女性生活在殖民性带来的西方女权意识、商业竞争和道德沦陷的香港都市,其现代性主要表现在金钱观、爱情观和事业观上。其次,本文也想通过亦舒的生命体验,而不是单从文本出发来研究其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最后,就是从新时代知识女性的心理来探讨亦舒笔下女性传统与现代性的表现与意义。总之,本文想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来挖掘香港现代都市女性真实地生存状态和生活图景,也体现亦舒对现代女性矛盾性的真切关怀。

四、研究思路和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传统和现代性两方面来研究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她笔下的女性产生

这两种特性的原因和意义。论文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式来解读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传统回归和现代叛逆

首先,从赵稀方的《小说香港》和香港的特殊性来挖掘亦舒小说中女性的传统回归。赵稀方的《小说香港》从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认为香港人一直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正因为香港的历史性,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与道德传统,使亦舒的小说创作无法摆脱这一特殊地域和文化与道德的沿袭,其作品中的女性也不得不为找寻归属和身份认同而回归传统,因此小说仍以“女性寻找男性”为主题,其中女性的自我觉醒,人生价值的规定,还是有一个先在的尺度——男性标准,所以,现代女性骨子里依然有传统文化的束缚,体现在女性的温柔多情,性格的依附妥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家庭的回归。另外,以赵稀方的观点来看,香港也曾深受殖民文化的浸染,殖民主义带来的西方思想,使香港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香港由此成为最具现代气息的大都市。现代的香港社会分工更细,适合女性的岗位更多,女性参与社会能力更强,但残酷的商业竞争和道德沦丧,加上男性不会以平等的眼光正视女性,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没变,女性所受的强大经济压力没变。在这种现代意识浓厚的氛围中,女性极力争取独立自主,但却无法摆脱传统意识和男性世界带来的压力,这使得女性内心十分矛盾,而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就是在这种矛盾与纠结中挣扎。由此看来,亦舒笔下的女性受到香港的历史的传统性和殖民的现代性双重压力,尽管她们是事业上的“女强人”,个性鲜明,女性意识强烈。外表越坚强的她们,内心就越脆弱,并且她们的脆弱来自于始终不敢背离爱人与家庭太远,她们害怕孤独、寂寞,害怕被抛弃,而喧嚣和繁杂的都市社会让她们更加找不到自我,所以这些女性不得不做“新潮女性严重庸俗平凡的女人”——寻找理想男性和回归家庭,以此获得另一种生活方式。

其次,从香港的现代性造就了知识女性和都市女性要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中,我们发现亦舒笔下的女性不再是传统范畴的依附性,而是掌握了经济独立的职场精英。此外,亦舒也投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将时代女性的独特经验、群体感受、生存困境、矛盾心理以非常感性而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凸现的女性意识成为贯穿于她小说的灵魂。而且她把女性意识探索的目光由婚姻家庭投向了外部的世界,把追求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生命辉煌作为其内在需求的核心,把女性意识升华到以女性的社会参与、人性自由和精神建树来实现女性解放的更高层次。这种独特的女性书写,赋予了现代女性一种叛逆意识,她们不羁于传统的束缚,不断为实现女性人格的自我完善,张扬时代女性的独立自主奋斗,足以表现在她们对金钱、爱情、事业的看法。对待金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表现的更加实际和超然;对待爱情,她们持怀疑态度,并用客观而冷峻的眼光视之,她们清醒的知道爱情既美好也易逝,两性之间的情感必须以经济独立为保障,以平等的两性关系为前提;同样在事业上,亦舒笔下的女性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工作对于这些新女性,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这就是亦舒小说中女性区别于传统的现代性。

最后,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亦舒魅力,就在于她们的传统与现代性,尽管她们生活在现实的矛盾中,但却展现了香港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图景,也体现了亦舒对现代女性的真切关怀。

五、研究方法

本论文拟用一下几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找研究香港文学和亦舒小说的专著和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及相关文献书籍等,对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传统与现代性的研究。2、浏览法:浏览各个网站(如中国知网等),亦舒论坛等查找研究亦舒笔下女性形象的相关资料。3、比较研究法:通过查阅研究亦舒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此来分析女性形象。

六、参考文献

[1] 王剑丛《香港文学史》[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 钱虹《香港女作家婚恋小说选》[m],中国友谊出版社,1990年1版一印。

[3] 张秋蕙《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n],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4] 钟晓毅《亦舒传奇》[m],广东人民出版社,XX年1月版。

[5] 林芳玫《权力与美丽》[ol],维基百科:

[6] 转引自赵稀方:《小说香港》[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XX年5月。

篇6: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英语教师文学素养教学影响分析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提高英语文学素养的方法,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样化、更丰富的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能力、高尚的情操道德、良好的人文精神而积极探索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关键词:英语;文学素养;教学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推广英语必修课程,到了90年代,英语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学生的第一外语。此外,国家还在全日制普通大学推行英语等级考试,英语直接跟国内学生的升学、毕业挂钩,逼着大学生非要学好英语不可。语言的沟通意味着跟国际接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英语基础课程的推广,全球化带来的很多机遇都是以英语作为桥梁走进中国的,可以说国内的英语教育还是很成功的,但是现在的水平还不够。如今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成体系化、规模化,但是在精度和深度上还显得尤为不足,如大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普遍比较欠缺,不能灵活地跟外国人沟通,学习了多年英语却达不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等。正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言,为了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主,特别是学生的听说能力,以方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提高学习能力、增进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发展需求和个人的发展需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协助学生共同来完成,教师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播者起着最为实际、相当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大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自从在高校中设置英语课程以及等级考试以来,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进行深化英语教育体制改革,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际效果。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一个问题是专家们一直引起重视并且争论不休的,那就是英语文学素养的培育在英语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持轻视观点的专家们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将英语文学素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已经很大了,商品经济社会本就注重学习的功利性,花费大量的时间培养文学素养莫不是对国内学生学习英语初衷的偏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仅仅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无异于对语言学习本末倒置,英语国家文学灿烂如星河,这种语言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中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呼吁人们重新重视文学素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争论到现在仍未消失,但是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忽视英语文学培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往往专注于过级和考试,忽视了英语文学这个丰富的资源宝库,以至于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将英语知识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学生往往在英语学习后期进入瓶颈期。在研究调查中专家们发现,对英语抱有浓厚兴趣,喜爱英美文学的学生往往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提醒人们学习语言也要和实践相结合,在文学语境中磨炼语言水平。由于我国英语基础课程相对完善,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英语基础,现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英语学习向深广度上推行。现今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如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高教社的《新编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等,从文学理论的高度上对课文进行了统筹,注重吸收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以培养同学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兴趣和赏析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悟力以及充分借助课堂上的互动品味英语文学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增加同学们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然而,教材的标准提高给高校英语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课文选用英美文学的优秀文学作品原文,一方面,增加了英语教程的艺术性,让教学上的把握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由于课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教师对原文的解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将难懂的知识内容传达给学生的同时又不只是流于简单翻译和语法分析,同样对教师的英语文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课程只是一知半解,或者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很难对英语学习进行深入完整的把握,对英美文学在人物、情节、艺术特色上的丰厚内容只能望洋兴叹,英语课程改革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英语教师文学素养对教学的影响

高校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对英语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着重培养学生文学能力为主的英语课程当中,教师的文学水平决定着英语教学的成败。近年来,高校的`师资力量在不断扩大,大学教师队伍已经全面研究生化,一些重点大学在实行博士化的同时,还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但是英语教学的总体质量仍然取决于教学体系的短板,学位水平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师文学素养得到提升,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师资的文学素养并不乐观。在相当长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师生广泛采取功利性的学习模式,英语课意味着背单词、抠句法,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一个看着漂亮的成绩,并且在外语水平测试中过关。教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这样的英语学习模式中批量产出的,这是应试教育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样的教师很难兼顾文意解读和审美提高,学生能体会到的人文精神就更加微弱了。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学素养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要求,小到对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负责,大到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中间细微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对高校英语教师文学素养的改革方兴未艾,文学素养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其中,教学水平是直接影响英语课堂质量的因素,决定了英语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输出程度;其次,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是教师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展示出的水平对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素养指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从优秀的文学著作中能够获得的人的精神力量,提高英语文学素养除了能够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获得英美国家文化知识以外,提高文学素养还能增加人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提升人的气质,提高受挫和抗压能力,影响人的精神塑造和长期发展。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作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成分值得关注。提高英语文学素养,英语教师能够增加自身的教学魅力,将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通过展示英语的文化价值,很好地消弭了学生从前“为什么学英语”“怎么才能学好英语”的疑惑,有利于同学们将学到的知识以点带面地构成知识网络,将英语文化价值和汉语文化价值进行比较,开拓出丰厚的新内容。英语文学素养的提高还有助于在课堂上建立和谐高效的学习气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增长课堂的活跃氛围;此外,文学素养的提高意味着对课堂的监控水平增加,有利于开辟多样的教学模式,在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总结发言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进行实践,打牢英语新知识。

三、提高英语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加速向前发展,促进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深化发展势在必行,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心是高校英语教师,而英语教师提高文学素养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英语课本主要选择英美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语言生动优美、文化意蕴深厚。教师如果传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成为泉眼,才能讲授生动丰富的内容。如果教师的教育意识不够强烈,仅凭照本宣科完成工作任务,就会造成“这里的学生静悄悄”的局面。所以英语教师对文学作品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咀嚼,只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够以点带面地引申所讲的内容,达到别开生面的教学效果。其次,英语教师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读英美文学文本的感知能力。文学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想象力与创造性并行的过程,很难想象一个理解文本内容干巴巴的老师能给学生上一堂精彩的文学课。所以首先教师应该点燃自己对英美文学的激情,将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相结合,深入文本的内部探究文学作品的内涵,使文学教学过程成为文学审美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分享感受,哪怕是印象式的文本感知,充分地和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带领同学们捕捉文学的诗意和其中深刻的哲理。最后,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也是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师也可以将英语文学作品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相结合,以达到相互阐发、打通知识脉络的目的,提高文学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提高文学素养的过程中也不可一味地追求结果,片面地阅读教材上固有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对于教师形成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重要的意义。博学多识、幽默风趣的老师并不是天生形成的,想要获得学生的认可,教师也需要下苦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总而言之,文学素养对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专业素质,良好的文学素养能为英语教学注入一泓清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在当今创新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英语教学实践者的教师们更应该勇于承担重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提高英语文学素养的方法,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样化、更丰富的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能力、高尚的情操道德、良好的人文精神而积极探索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江华.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42).

[2]章洁帆.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学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

[3]李正栓.大学英语教学应有文学教育意识[J].当代外语研究,(03).

篇7: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苏童《婚姻即景》中男性形象研究

一、选题意义

苏童作为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在文坛上被戏称为“红粉杀手”,他用阴郁凄冷的笔调在《婚姻即景》中塑造了很多的女性形象,并引来很多学者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共有约六十篇期刊文献。为了不落窠臼,笔者选择其婚姻小说中的男性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辅以比较研究法,力求弥补前人对苏童婚姻小说中男性研究的空缺。

苏童《婚姻即景》中对男性形象的塑造有很强的时代或历史意义,其中男性形象的塑造既对推动小说情节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人性和两性关系的揭示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苏童笔下男性形象的研究,可以引起读者对苏童婚姻小说的研究的重视,进一步认识男性命运的悲剧与社会历史、家庭及自身内在的关系,启发读者对人性丑恶面的正视与深思。

二、预期成果

完成一篇不少于8000字的专业学位论文。

三、写作提纲

(一)男性的生存状态及悲剧命运

1.逃无可逃,继续堕落

2.一逃再逃,远离家庭

3.逃无可逃,以死解脱

(二)男性悲剧命运的多重原因

1.社会原因

2.家庭原因

3.自身原因

(三)男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意义

1.丰富的社会含义

2.人性的丑恶面

3.丰富的美学意味

四、时间安排

2012.10.1—2012.10.31 与指导老师联系,确定论文题目和论文提纲,填写选题审批表;

2012.11.1—2012.2.25 学生外出调研或收集相关资料,阅读参考文献,填写任务书,撰写研究综述和开题报告;

2013.2.26—2013.4.20 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每周至少见面2次,修改论文4稿以上,迎接学院论文中期检查;

2013.4.21—2013.5.20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指导老师填写有关审阅意见表;

2013.5.21—2013.5.31 提交论文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颜芳艳.论苏童笔下的下层男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2(5).

[2]郭放彩.品味婚姻中孤独者的语言——读苏童小说集《婚姻即景》[J].安顺学院学报,2012(1).

[3]王蓓.丧失诗意的知识分子:苏童小说知识分子形象解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11).

[4]黄雪玲.在女性夹缝中挣扎生存的男性——浅析苏童《妻妾成群》男性生存的悲剧[J].九江学院学报. 2011(4).

[5]吴雪丽.“启蒙”视野之外的人性诗学——试论苏童小说中的性别书写[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卢顽梅.绝世的苍凉——以《已婚男人杨泊》和《离婚指南》为例评苏童的婚姻小说[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李永新.孤独的灵魂 孤独的歌——论苏童小说的生存意识[J].当代文学,(5).

[8]蔡河明.苏童小说中底层人物命运的类型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

[9]张好.读苏童小说中的孤独与迷茫[J].科技创新导报,(7).

[10]陈术颖.女人的战争——男人的风景——解读苏童文集《婚姻即景》[J].安徽文学,2008(6).

[11]左蔚.代家庭婚姻题材作品异同——苏童《离婚指南》与池莉《不谈爱情》之比较[J].安徽文学,2008(3).

[12]黄建新.“没有一个好东西”——苏童笔下的男人[J].世界杂志,(11).

[13]郭本思.《妻妾成群》的男权意识[J].文学研究,2005(8).

[14]方玉彪,吴静瑜.飞翔中坠落——试论苏童小说中的男性形象[J].南昌大学学报,(4).

[15]苏童.苏童文集——婚姻即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6]苏童.苏童作品精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

[17]孔范今,施战军.苏童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8]清如许,王洁译.诗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裘沙,王伟君.鲁迅杂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1]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22]何新泽.培根论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4]吴芸芬.无法逃离的`生命归宿——论苏童小说的死亡主题[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指导教师意见:

苏童是当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素有“红粉杀手”之称,研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论文数量众多,但该同学独辟蹊径以苏童《婚姻即景》中的男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小说中的男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男性悲剧命运背后的原因,探究男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意义。研究内容能体现当前社会和文学界所关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探讨极具意义,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方案合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研究结论可以为研究苏童的小说提供一定的参考。据目前的条件,学生能完成本论文的写作。

篇8: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一、“临川四梦的”讽世内容

“临川四梦”都本于小说,但比小说内容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部传奇都增添了小说所没有的具有讽刺意义的人物和情节。其讽世内容大致可分为官场社会、时事政治、礼教和人性三个方面。

(一)官场社会之刺

做官几乎是古代所有读书士子的梦想,因为出入官场就意味着拥有盛名、权势和利益。然而汤显祖对明代官场社会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临川四梦”中对官场社会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总体上否定了明代官场社会并给予了深刻的鞭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四梦”塑造了阴险毒辣的“权臣”系列形象。如《紫钗记》里的卢太尉、《南柯记》里的丞相段功和《邯郸记》里的宰相宇文融。这些权臣位高权重,可都是老奸巨猾,品行卑劣,面目可憎。卢太尉将权力用来满足私欲,书生李益中了状元,只因未参拜他,就被贬为玉门外参军;他豢养特务和刺客,谁让他不满就陷害谁。段功和宇文融都与卢太尉是一类的人物。“权臣系列”表现了高层官场之黑暗。第二,“临川四梦”塑造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大小官吏。譬如《南柯记》中的府幕录事官,他自言“为官只是赌身强,板障。文书批点不成行,混帐。权官掌印坐黄堂,旺相。勾他纸赎与钱粮,一抢。”(第二十一出)他与手下的小吏都不务正业,贪赃枉法,《大明律》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捞银子。《邯郸记》中的崖州司户则是枉法酷吏中的典型。汤显祖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贪赃枉法成了普遍现象。“四梦”刻画的贪官污吏,是对中下层官场社会的讽刺。第三,“临川四梦”讽刺了科场弊端。在汤显祖的年代,科场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科场弊端也是“四梦”的讽刺矛头所指。《邯郸记》中卢生便是通过结拜高官和行贿而一举获得状元的。《牡丹亭》中的识宝使臣苗舜宾不懂文字,却因能辨珠宝,被任命为科举考官。他判卷草率,如同儿戏,因与柳梦梅有旧而判他为状元。科举考试的严肃性轻易地被消除了。此外,“临川四梦”还描摹了走裙带关系、徇私舞弊等官场丑恶现象以及一些官场陋习。如《南柯记》里的淳于棼做的便是“老婆官”,凭其妻瑶芳公主的关系当上了南柯太守,二十年掌一方大权,地位显赫。

(二)时事政治之刺

汤显祖关心时政,在“临川四梦”的创作中讽刺了当代时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讽刺明政府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事件。在《牡丹亭》中用了很大篇幅讲述李全夫妇作乱和杜宝平乱之事,但李全作乱之事与《宋史》很少相符,多为虚构,剧中李全怕老婆杨氏,杨氏掌握军政大权,杜宝通过贿赂杨氏才得以平乱并立下军功。汤显祖实乃借此人物与情节讥讽首相张居正支持边将王崇古、吴兑、方逢时等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事件。[1]明建国后北方边地受到蒙古骚扰两百余年,隆庆四年(1570),边将上疏主张对蒙古首领行安抚政策,大臣对此意见不一,张居正等支持安抚主张,对蒙古首领俺答赐封,对深受俺答宠爱和器重的三娘子封为“忠顺夫人”。倡议此策的边将此升官,主战官员受到处分。汤显祖支持主战,写过多首诗明确表示对明与蒙古关系的关心及妥协政策的不满。二是讽刺明政府对日本关系上的无能。万历二十年(1592),日军出征朝鲜,朝鲜向明朝请求援助,明朝派军作战,不能决胜,直至七年后日方丰臣秀吉病死战争才结束,明朝大臣对日和战之争不休。《牡丹亭》中科考试卷的题目是对金策略“和战守三者孰便”,柳梦梅的回答名为主战,实为主和,“生员也无偏主,天下大势,能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战;可战,可守,而后能和。如医用药,战为表,守为里,和在表里之间”(第四十一出),得到主考官苗舜宾的表扬。试答的内容乃借插科打诨嘲讽无能又虚伪的明政府。三是讽刺最高统治者之腐败。明朝中后期的最高统治集团对内忧外患视若无睹,荒于政务,日益腐败。如明世宗朱厚熜、神宗朱翊钧皆贪财好货登峰造极,《牡丹亭》以识宝大臣苗舜宾收集到奇异珠宝而受宠提拔为科举典试官;明武宗朱厚照好色荒淫,多次到民间抢夺妇女,《邯郸记》第十三出《望幸》编述唐玄宗东巡的情节对武宗南巡扬州掳掠民女之事进行讽刺,可以肯定,汤显祖“绝非随意点染,其矛头分明是对准明代皇帝”。[2]

(三)礼教和人性之刺

明统治者尊崇孔子,加强礼教,推崇理学,均为钳制思想,加强其专制统治。“临川四梦”揭示了礼教和理学对人的危害性,这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女性的压迫,它剥夺以杜丽娘为代表的女性正当的权利,通过妇女教育压制其思想,在行动上则严密禁锢,使女性完全沦为男性的工具;二是对普通民众尤其是读书人的精神戕害,如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思想荒芜,迂腐可笑,他言必称教条,而其教条不出《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的范围。“四梦”还有对假道学者的嘲弄。《邯郸记》对假道学者的刻画尤为入神。卢生既得高官,既要贪享淫荡生活,但嘴里又要维护道学,他的下场是可怜的,纵欲淫乐使他一命呜呼。临川四梦”礼教与理学之刺,学界论述较多,本文不多赘述。明代虚伪的礼教和理学统治,并未培育人性之善,反而彰显了人情人性的庸俗与丑恶,明中后期社会风尚不象前期那样朴厚,“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迷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之七《风俗记》)。“临川四梦”对人情人性也多有思考和讽刺,如薄情负心者,这主要由《紫钗记》中的李益来表现。李益与霍小玉定下终身,但后来卢太尉挟持他并欲以女妻之时,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决计抛弃小玉而依附有权有势的卢府,最后历经变故却仍然回到小玉身边,李益的软弱和薄情受到了感情和道德的双重批判。再如卑劣势利者,在《南柯记》和《邯郸记》中,人们在主角淳于棼和卢生得意时毕恭毕敬趋之若骛,失意时则唯恐避之不及。“临川四梦”还讽刺了人性的堕落。《南柯记》中的淳于棼、《邯郸记》中的卢生都演述了人性堕落的过程。富贵之时他们都丧尽了善美之性与羞耻之心,沦为腐朽没落的人,这既与黑暗龌龊的官场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亦由本人的“恶”性所决定。

二、“临川四梦”的讽世特征

首先,讽世意识贯穿于“临川四梦”始终。“四梦”的创作时间从万历十五年(1587)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作《紫钗记》时作者三十七岁,作《邯郸记》时五十二岁,前后十五年。四梦的创作正是作者思想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临川四梦”一以贯之的讽世意识反映出作者持久的否定态度和批判精神。作者感受到种.种丑恶的现实,失望逐渐加深,有时乃至产生绝望和幻灭的情感,这在后“二梦”的佛道倾向中可见一斑。《南柯梦记题词》中说到“世人妄以眷属富贵影像执为吾想,不知虚空中一大穴也”(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南柯梦记题词》),将世人寻常追求的目标都视为空虚,实际否定了现实人生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说,汤显祖是社会和时代的叛逆。但另一方面,汤显祖毕竟是深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熏陶浸染,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信念根深蒂固,他的社会地位和礼教的修养都限制他,使他不可能与旧观念完全决裂从而摆脱其束缚。所以“四梦”中的讽世意识局部又是有所波动起伏的,有时是较为软弱的。这些复杂情形反映出作为士大夫文人和思想者的汤显祖心灵的痛苦和思想的矛盾。

第二,“临川四梦”对仕宦人生和官场有最多的表现,其讽刺矛头指向最多的也是仕宦人生和官场。做官原是汤显祖青少年时期奋斗的目标,他中年以后大部分时光都在官场度过,但是仕途并没有给他提供治国安邦、大展宏图的机会,他在仕途上颠簸多年后出局。仕途经历让他见识了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以及统治集团和国家机器的黑暗腐败。相对于封建礼法和传统文化,汤显祖对仕宦人生和官场的批判和否定是最彻底的。这既由他正直的个性和高洁的操守决定,也与他对官场的清醒认识和深刻体察有关。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逐渐转变和深化的过程。在“临川四梦”中,《紫钗记》对政治的嘲讽仅限于个别权贵,《牡丹亭》里有的高官如苗舜宾、杜宝并无十分可恶的表现,而到了后二梦里,贪官污吏都在官场中腐烂而不可自拔,本性并不很坏的人只要沉浸其中就被同化染黑丧失本性,《南柯记》里的淳于棼和《邯郸记》里的卢生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症结不在个别官僚士夫的道德品质,而在整个统治集团的政治风气。”[3]如果说“四梦”之首篇《紫钗记》的否定对象只是官场个别权奸的话,到了“四梦”之末篇《邯郸记》的否定对象便是整个官场;《牡丹亭》对时政的讥刺中还夹杂了些许对功业的期待,《南柯记》和《邯郸记》则完全否定了仕宦人生。汤显祖罢官回临川居家后,对官场人物往往不接待,“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4]

第三,“临川四梦”的讽刺是多指向的,不仅包括时事政治、官场科场,还有文化和人性,反映出汤显祖思考的广泛性。这显示了他对其所生活的时代的深刻体察,也反映出他对更深远的问题的积极探索。由于其思考的广泛深入,汤显祖被人们列为思想家。但“临川四梦”是一组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单纯的哲学思考的演绎,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和人生感受的抒发,这其中包含、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因为“四梦”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它在某些某些方面反而超越了当时的哲学思考。譬如《牡丹亭》中杜丽娘“惊梦”“寻梦”的行为以及陈最良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理学思想和礼教文化违背自然和戕害生命的真实面目,这比任何简单的批评和苍白的论证都要深刻。再如后二梦通过对社会丑恶现实和人性堕落过程的描摹以及梦醒成空的结果,揭示了人之存在的荒诞性和人生意义的虚无性。当然这里有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临川四梦”讽刺的多指向特征反映出汤显祖多方面的广泛的思考。

三、结语

“临川四梦”的讽世意识既是作者个性和思想的反映,也是戏剧传统精神和时代革弊的强力表达。汤显祖个性耿介,精神不欺,操守高洁。儒道释思想的混合使他既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包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参与,又具有距离意识。因而“临川四梦”虽然对社会现实集中描摹,敏锐地透视其中的丑恶人事并予以否定,但并不采取时事批判剧严肃写实与激烈的风格,而是采用“怪怪奇奇,莫可名状”(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二《合奇序》)的写梦手法,借助梦境外壳和讽刺笔法表达了他对社会世态和人性特征的感受与理解。从时代特征来看,明代中期以后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社会丑恶情形,促使晚明作家较多地强烈否定客观世界,暴露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譬如色情文学和公案文学就盛行一时。就戏曲来说,明代中后期戏曲一反明前期粉饰太平、道学气浓的作风,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讽刺戏曲,内容丰富,讽刺的矛头指向各个方面。讽刺成了时代主题之一。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作为一组传奇作品,凭借艺术大师的高水准创作,唱出了时代最强音,其讽世意识正是时代主题的强力表达,部分内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

篇9: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课题名称: 花开三生,情深缘浅 --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学生姓名: 李南兰

学 院: 中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蒋晓城

xx年 2 月 26 日

课题名称:花开三生,情深缘浅--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flowers of three lives ,deep love bute good luck is shallow-- research of the art of writing《the ten mile peach blossom of three life》

(1) 本选题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越来越开放,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国内自20世纪末,兴起一种文学新形势--网络文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网络小说平台不断发展扩大,网络小说的门槛越来越低,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穿越等小说类型在网络小说中不断创造数量极为庞大的文学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为新的文学经典。纵观当今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还缺少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网络上也仅有文学爱好者进行简单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网络文学在数十年的光景中逐渐呈新型之势,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覆盖的读者已达 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并且男频和女频不相上下,男频诸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女频诸如红袖添香、锦江中文网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言情小说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称不上巨著。然而它独有的写作艺术与文学模式,开创了仙侠言情体裁的一个新境界,为众多女性读者为之痴迷,并称之为“仙侠言情之红楼”,在心中的地位没有其他书可以比拟。因而选此为题。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自网络文学兴起以来,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为之喜爱,进行书评或者在贴吧论坛抒发意见看法,但是鲜少有人对新兴的网络小说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论述。因为这些小说没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没有诸多作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甚至在茫茫网络文学中一逝而过,但不能否认在数年之后,网络文学也能历经沉淀,出现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较新的论文选题。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语言写作艺术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题目意义和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小说写作模式与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三个方面。

难点:怎样在没有任何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依据文学语言分析模式与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而有意义的研究。

创新点:能够脱离传统论文对于文学著作的研究仅限于经典传统或者大众认可的文学文本,关注网络文学,关注新型小说构成。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学意义

2.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写作艺术研究

2.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语言艺术特色

2.1.1以诙谐写悲凉 2.1.2以无情衬有情

2.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结构艺术特色

2.2.1错杂但合理的倒叙

2.2.2繁复但合情的插叙

2.2.3三生三世的布局结构

2.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2.3.1有情却无情的白浅

2.3.2无情却有情的夜华

2.3.3形象生动的其他角色

3.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点与瑕疵

3.1创新点与亮点

3.2瑕疵与局限

4.总结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剖析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射出的内涵及意义

(5) 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课题研究步骤:

(a)查阅并研读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

(b)撰写开题报告及上交审核;

(c)撰写本课题论文;

(d)修改提交审核。

2、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资料收集方法

除了图书外,数据资料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为上网查寻、借阅图书、查阅报刊杂志等。

(2)资料研究方法

结合图书馆图书与数字资源,搜集。

篇10: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题 目:解读阁楼上疯女人的悲剧人生

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应用前景(附参考文献):

一:研究目的意义:

简里斯把《藻海无边》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嫁接,让《简爱》中野兽般的疯女人伯莎梅森脱胎换骨,变成了《藻海无边》里美丽善良、单纯脆弱、奋不顾身执著追求真爱的安托瓦内特。简里斯颠倒了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的视角,把伯莎梅森放到了舞台的中心,给她注入生命的活力和一个明确的身份,让“疯女人”走出阁楼,让她处于舞台中心,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研究这个的目的是希望读者可以从不同视角,站在不同的利益立场看待人和物,通过结合《藻海无边》和《简爱》这两部小说,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使得读者更好深入地了解《藻海无边》和《简爱》中疯女人是怎么疯的,从来使读者具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作者给予的片面观点。以往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单个方面详细研究导致安托瓦内特悲剧原因,而本文着重全面研究导致她疯癫的原因,不仅从父系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分析,还试图从性别,性格,名族,历史,文化,自身因素等角度分析,对鼓励读者看书时应持有多重和全面的视角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国外研究状况

有关国外对简里斯的研究性文章或著作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有家简里斯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主要有:Elaine Savory:Jean Rhys;Sanford Sternlicht:Jean Rhys;Joy Castro :Jean Rhys ;Sylvie maurel:Jean Rhys;在研究简里斯的短篇小说方面的文章有:Thorunn Lonsdale:Displacing the heroine : location in Jean Rhys "s short stories “Let them call it jazz”, “Mannequin” and “I used to live here once”;有究简里斯的《藻海无

边》的主题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主要有:Maria Olaussen:Jean Rhys "s Construction of Blackness as Escape from White Femininity in "Wide Sargasso Sea";Friedman,:Jean Rhys: A Critical Study;在研究简里斯的《藻海无边》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之间的关系的文章有:Michael Thorpe:The other Side :wide Sargasso sea and Jane Eyre;在研究艺术手法上的研究文章有:Sue Thomas:The Worlding of Jean Rhys: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World Literature ;Joyce Carol Oates: Romance and anti-romance:from Bronte’s Jane Eyre to Rhys’s Wide Sargasso Sea;Caroline Rody:Burning down the house :the revisionary paradigm of Jean Rhys’s Wide Sargasso Sea.

三:国内研究状况

到目前为止,搜索到的有关《藻海无边》的博士论文是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峰的博士论文《他者的声音吉恩瑞斯西印度小说中的抵抗话语》以及其学术论文《“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和《从〈藻海无边〉看殖民空间内“英国特质”的虚构性》;学位论文有西南大学 届刘琳的《<藻海茫茫>中的身份与创伤》; 徐州师范大学刘须明的《论简里斯与她的〈藻海无边〉》;哈尔滨学院李媛媛的《试析〈简爱〉与〈藻海无边〉女性文学的文化特质》;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届李英姿的《一个颠覆文学经典的文本——论〈藻海无边〉对〈简爱〉的改写》;东南大学 届王涛《〈藻海无边〉和〈在我皮肤的城堡中〉中的身份遗失与建构问题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届陈薇的《理性的疯狂:论简里斯作品中的疯癫主题》;山东大学 2006 届李立新的《简析安托瓦内特的悲剧》;东南大学 届刘莹的学位论文《边缘人的声音——简里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分院芦雪瑾的《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等。

以上可以看出对简.里斯的研究大致分为对作家简. 里斯的分析研究,对简.里斯的《藻海无边》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关系研究,对《藻海无边》主题研究,对其写作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这五个方面。本文将立足于小说《简爱》这个文本,结合简里斯本人的特殊身份、生活经历、思想倾向等,通过对其作品《藻海无边》的研读和研究来透析作品中导致安托瓦内特阴暗和孤独的`童年生活的原因,结婚后的安托瓦内特与丈夫罗切斯特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最后疯癫的心理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原因。

参考文献:

外文部分

1. Elaine Savory. Jean Rhys. Cambridge University. .

2. Friedman. Jean Rhys: A Critical Study.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9.

3. Joyce Carol Oates. Romance and anti-romance: from Bronte’s Jane Eyre to Rhys’s Wide Sargasso Sea. From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61. 1985.

4. Maria Olaussen. Jean Rhys’s Construction of Blackness as Escape from White Femininity in "Wide Sargasso Sea. The Board of Governors.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1993.

5. Sylvie mauler. Jean Rhy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中文部分

1.陈薇.理性的疯狂:论简里斯作品中的疯癫主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2.李立新.简析安托瓦内特的悲剧〔D〕.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6.

3.李英姿.一个颠覆文学经典的文本——论,《藻海无边》对《简爱》的改写〔D〕.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5.

4.刘琳.《藻海茫茫》中的身份与创伤〔D〕.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8.

5.刘须明论简里斯与她的《藻海无边》〔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

6.刘莹.边缘人的声音——简里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D〕.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

7.芦雪瑾.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

8.王涛.《藻海无边》和《在我皮肤的城堡中》中的身份遗失与建构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9.张峰.他者的声音吉恩瑞斯西印度小说中的抵抗话语〔D〕.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6.

10.张峰.“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D〕.当代外国文学(1).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主要内容:

《藻海无边》,是一部对英国女性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代表作《简爱》(Jane Eyre)进行的颠覆性改写的作品。《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英国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读过《简爱》的人,无不熟悉书中的面目可憎、性格邪恶、无耻疯女人伯莎梅森,也有不少人都讨厌她的存在。疯狂的她纵火毁掉了桑菲尔德庄园,差点破坏了简和罗切斯特之间纯洁的爱情和幸福,她使得罗切斯特致残,而她自己最后也葬身火海,结束了自己疯狂而又多余的一生。出身于加勒比海的女性作家简里斯对这部经典名著中作为反面人物的疯女人伯莎梅森的重新解读和改写,创作了不朽的著作《藻海无边》。简里斯凭借对《简爱》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疯女人”伯莎梅森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及其在西印度群岛的成长经历,充分发挥了她的想象填补了作品中的空白,在《藻海无边》中,简里斯笔下的伯莎梅森不再是魔鬼,在她身上也没有了令人厌恶与恐惧的疯狂和暴力。简里斯以她对弱者的同情和写作的激情还给伯莎梅森以一个崭新的名字——安托瓦内特,让她保持《简爱》中最基本的故事表象的同时,给她正常的思维,还她说话的权利。《简爱》中那个“半人半兽”的伯莎梅森脱胎换骨成为《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一个来自殖民地单纯脆弱而又美丽多情的克里奥尔白人女子,她走出了桑菲尔德庄园的阁楼,向人们诉说着自己在“疯癫”之前的痛苦和孤独交织陪伴的童年时代以及与罗切斯特结婚以后在西印度群岛上以满怀希望开始而以彻底失望作结的蜜月生活,讲述了一个让人信服的过去。本文研究的就是导致安托瓦内特疯癫的各种因素,深究这个鬼魁祸首到底是谁,还是在当时社会大家都是恶魔。

二:研究方法

资料查找法,文献归纳法, 行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及个人对所搜集资料的思考

三:思路

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作者简.里斯生活的时代背景、其个人简介以及小说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写这部作品《藻海无边》和《简爱》的关系。第三部分是从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因素以及人物的多重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分析导致疯女人最后被关在楼阁上的原因。首先,历史因素有后殖民主义,父权制;其次,地理环境因素有边缘化身份,家庭成长环境;最后,心理因素有罗切斯特的憎恶与报复,安托瓦内特自身越不过心理障碍以及周围黑人的仇恨与排挤心理。最后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的总结,强调看事情要从多方面来分析,不能听一家之言,多思考才会开阔视野,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1.20xx年12月1日前完成论文的选题

2.20xx年12月31日前完成论文的开题

3.20xx年3月31日前完成论文的初稿

4.20xx年4月30日前完成二稿

5.20xx年5月30日前完成三稿,定稿交论文

6.20xx年6月20日前完成论文答辩

篇11: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义也仍旧在启发着当代艺术思潮。

在古希腊时期,卡利马科斯曾创造出一种“亚历山大里亚诗体”,被认为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来的古罗马晚期诗歌和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康德首先提出审美活动的独立性,这是从理论上论证唯美主义的开端。康德之后,莱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对唯美主义进行探讨,而19世纪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口号推动了唯美思想明确理论体系的建立。美国诗人、作家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英国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亦积极回应戈蒂耶的主张。在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两次达到高潮,王尔德是这一思想的中坚代表,是继承者亦是实践者。

唯美主义者反抗社会功利、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艺术纯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尖锐批判物质社会,倡导应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个性。作为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对唯美主义的研究从来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点话题。

唯美主义的特征在于“超现实、超道德和无目的性”,所谓超现实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可以反映道德,但艺术是纯粹的,仅受艺术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艺术本身并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All arts is quite useless),不应该被利用来获得任何经济或社会效益,或者巩固道德的地位。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不仅开拓了题材,也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王柯童,曾海珠,2006,p68)。但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评也不少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反对为教义而艺术,这是进步的,但是他们矫枉过正,宣扬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力图以艺术来美化生活,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是艺术脱离现实,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过分强调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张莉、刘晓茜,,p38-39)

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界影响也很深远。20世纪初,随着林纾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中国问世,唯美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本土。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的译介是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端,随后陈独秀对王尔德喜剧《莎乐美》的介绍,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杂志对王尔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绍,使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一股“王尔德热潮”,还有朱维基翻译的《谎言与颓败》,林语堂翻译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等,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20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重视,认为唯美主义虽然“唯心”,却明确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极端”,却构建了真、善、美相结合的审美观;虽然“片面”,却主张艺术与现实的关联,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2.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3.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4.本选题撰写框架

5.拟参考的书目

专著:

[1] 王佩兰.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

[2] 龚翰熊. 欧洲小说史[M]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3] 徐葆耕. 西方文学之旅[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4] 薛家宝. 唯美主义研究[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期刊:

[5] 宫昀.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 J] . 考试周刊,2008(11)。

[6] 田红燕. 王尔德的艺术和人生[ J] . 聊城大学学报,2008, (2) .

[7] 张介明.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 . 外国文学研究, , (4) .

[8] 傅琦.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

[9] 王柯童、曾海珠. 《论唯美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J]. 中国比较文学,2006,(3)。

[10] 张莉、刘晓茜. 《清醒的扑火飞蛾》[J]. 中州大学学报,2004,(4)

英文资料

[11] Arthur Symons. A study of Oscar Wilde. London: Charles J Sawyer, 1930.

[12] George Woodcock. The Paradox of Oscar Wilde. London and New York. T.V.Baordman, 1949.

[13] Karl Beckson, The Oscar Wilde Encyclopedia. New Youk: AMS Press, 1995.

[14] Karl Beckson, ed. Oscar Wilde: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ye and Kegan Paul, 1970.

[15] Oscar Wilde, “The Critic as Artist”, The Complete Words of Oscar Wilde. London: Hamlyn, 1963.

论文题目:英国××××影响

论文语种:英文

您的研究方向: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南京

您的学校背景:一般重点

要求字数:4500

论文用途:本科毕业论文 Bachelor Degree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1.结构一定要清晰

2.请按照附件中的论文样板写

3.请按照开题报告写

4.材料都在附件中

篇12: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继竹内好之后,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章涉及这一论题,进入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20世纪日本;中日现代文学研究;比较视野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特殊的文化关系和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紧张的民族矛盾,使日本人在打量现代中国和中国文学时,就特别关注中日之间的文化、文学关系,比较早的像井东宪的《中华民国的新文艺——与日本文艺的关系》(《都新闻》,1929.2.13-15)、泽村幸夫的《支那小说家的日本女性观——从张资平的作品谈起》(《东洋》34—6.1931.6)、中村光夫《鲁迅与二叶亭》(《文艺》,1936.6,收入《文艺读本·鲁迅》)、山东赋夫在《读卖新闻》(1936年10月22—25日)上发表的《鲁迅与我国文坛》等都显示了关注中国和日本文学关系的新视角。不过,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

纵观竹内好的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内含着比较的视角。他从鲁迅那里,竹内好找到了自我反省和批判的契机,并由此展开对亚洲的近代化问题的思考。他说:“我看到,鲁迅以身相拼隐忍着我所感到的恐惧。更准确地说,从鲁迅的抵抗中,我得到了理解自己那种心情的线索。从此,我开始了对抵抗的思考。如果有人问我抵抗是什么,我只能回答说,就是鲁迅所拥有的那种东西。并且,那种东西在日本是不存在的,或者即使存在也很少。”也正是“从这一基本判断入手”,竹内“形成了对日本的近代与中国的近代的比较性思考”。[1]他的目的并不是停留在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本身,而是以此为“镜子”,系统地对鲁迅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分析,同时解剖与中国同属一个文化范畴的日本民族的文学及思想性,转而对日本的近代主义无情地加以鞭挞和批判。以此思想为基点,构筑了他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并以这一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从事其研究活动。比如竹内好强调鲁迅以文学启蒙国民精神的思想,肯定他通过“抵抗”,主体性地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文化的“拿来主义”,据之以批判缺乏“抵抗”的“转向型”的日本近代化,实质上是把鲁迅研究纳入日本现实社会的批判之中,以鲁迅为媒介或参照展开自我反省与批判。对于他来说,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化亦即中国革命,使得对于近代日本进行批判成为可能。在他那里,亚洲首先就是中国。竹内经常说中国通过彻底否定传统而再生于现代,也就是通过“回心”而创造出新的自我。在这一意义上,竹内好得出了中国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近代化之路的结论。并主张通过现代中国这个媒介实现自我否定,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那种窃得别人的火烧自己的肉的行为,以促成新的文化自我形成。所以,丸山升认为,竹内好的中国论,比起论述中国本身来更倾向于论述和批评日本、日本文化、社会的“近代主义”。他指出:鲁迅之于竹内好,是“体现实现了与日本‘近代’不同性质近代中国之特征的文学家、思想家,他自身便是对日本近代的批判和镜子。竹内塑造的这种鲁迅像,之所以在战后不久的日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便是因为很多日本人开始回顾给日本带来那场战争的‘近代’究竟是什么,认真思考未能阻止那场战争的一方弱点是什么;而反过来,则对经过那场战争而作为新中国再生的中国抱有惊诧和敬意。竹内的鲁迅像正是抓住了这些日本人的心。”

继竹内好之后,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章涉及这一论题,如武田泰淳的《中国小说与日本小说》(《文学》,第18卷10期,1950年10月),冈崎秀夫《中国作家与日本:达夫》(《文学》,第21卷9期,1953年8月)、丸山升的《鲁迅与厨川白村》(《鲁迅研究》19期,1957年12月)等。到了70年代上述论题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细化,如今村与志雄的《鲁迅与日本文学》(《鲁迅与传统》日本劲草书房,1967年)、斋藤敏雄的《福本主义对李初梨的影响》(《野草》第19期,1975年6月)、小泉让《鲁迅和内山完造》(讲谈社,1979年)等。这些文章和论著都注意到了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及日本文学的关系问题,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事实的求证上,像今村与志雄《鲁迅与日本文学》,直接把鲁迅与日本文学联系在一起,由鲁迅的留日经历来推断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他认为,文学家鲁迅的形成,受到过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他借助从1906年秋季以后就和鲁迅同在日本留学,起居相守,又同是悉心文学的胞弟周作人在鲁迅去世后写的回忆,来证明鲁迅在漱石以外,对于日本文学并无兴趣。但事实上,鲁迅虽然没有对日本文学表示关心,但是,并不意味着鲁迅没有选择日本文学作为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的手段与工具。鲁迅一生翻译了相当一部分日本作品,据统计大约有六十五篇之多,像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夏目漱石的《挂幅》等。然而一点,并没有引起今村与志雄的关注。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不仅数量多,而且探讨的问题更加广泛,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个时期的研究视野从以下的文章题目中可以显示出来。像冈田英弘的《爱日本的中国人——陶晶孙的生涯和郭沫若》(《中央公论》95卷15期,1980年12月)、福田范正的《周扬和日本普罗文学运动》(《野草》第40期,1987年9月)、新谷秀明的《巴金和石川三四郎》(《野草》第54期,1994年8月)、小谷一郎的《日中近代文学交流史中的田汉—田汉和同时代日本作家的往来》(《中国文化》第55期,19)等。除了上述的论文外,1991年日本东方书店出版了由山田敬三和吕元明编著的《十五年战争与文学——日中近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收辑了中日两国学者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日战争期间的中日文坛、在华反战文学、沦陷区文学和抗战文学,以及中日文学交流等,显示出强烈的“比较”意识和全面揭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企图。像冈野辰之的《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从和歌、俳句、私小说、文艺科学论和新村运动等几个方面,意欲全面地描述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的关系。然而,它所作的概述显得过于浅显和简单,并未能将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的复杂而矛盾的关系深刻地揭示出来。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与上述研究不同的个性特征。

伊藤虎丸是日本战败后,经历了民族的历史性深刻反省思潮的洗礼,并在这一思潮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竹内好的深刻影响下,走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路。伊藤虎丸的研究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无论是鲁迅研究,还是创造社研究,他都将他们与日本文学联系起来展开思考,从而构成了他的比较视角。诸如《早期鲁迅对尼采的理解与明治文学》(1979年)、《鲁迅与日本人》(1983年)、《在“脱亚论”与“亚洲主义”的中间——日中近代比较文化论序言》(1994年)等,这些论著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

第一,视野宏阔、思想深刻。伊藤虎丸注重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以中国现代文学为媒介思考日本近代化和民族命运,就是孙玉石所说的“大文化比较的视角”。孙玉石指出:伊藤“他习惯于从大的历史背景,从整个亚洲国家民族命运的视野,来思考中国现代文学所可能提供的历史的启示”[3]。在他的《鲁迅与终末论》、《鲁迅与日本人》等书中,在他的.许多学术论文中,都在大文化比较的视角上,阐发了自己本近代民族命运的思考。伊藤虎丸强调了采取比较的方法对于认识各民族的“文化”的意义,他说:“各个民族都有这样的‘文化’。它是只有用‘比较’的方法才能认识到的”[4]。其内在包涵着竹内好的“比较性思考”的精神,不过,相对而言,竹内主要把鲁迅和中国作为内在的否定性的“精神”存在或参照坐标,当然这也是伊藤虎丸的思想基点和最终归宿,但他主要是在同时代的文化选择差异性的思想史的意义上使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且,他突破了竹内好否定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的论断,在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思想语境中和文化空间里考察鲁迅、创造社同人与日本文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复杂关系。

第二,方法独特、角度新巧。与上述特点紧密相连,不是一对一地具体考证中日作家或中日文学作品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或进行平行研究,而是将鲁迅及创造社等留日作家纳入日本近代思想史的语境中,考察和梳理留日作家与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学关系。一方面从日本思想界变化的历史轨迹中,在与日本的同时代关系中考察和把握鲁迅和创造社作家与日本文学的精神联系,比如考察鲁迅对尼采思想的接受与日本在接受上的差异;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把鲁迅与石川啄木、斋藤野人、内村鉴三等人进行同时代性思考;在科学主义方面,将鲁迅与福泽谕吉展开同时代性探讨。另一方面对非同时代的鲁迅和创造社进行“非同时性”的思考,比较和检视处在明治和大正不同时期的中国留日作家与日本文学的精神联系和他们之间的差异。这种在复杂的语境中的“同时代性”和“非同时代性”的多重比较,使日中文学关系的研究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张力。

参考文献:

[1][日]竹内好著.李冬木等译.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

[2][日]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M].王俊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6-347.

[3][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序[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

篇13:英语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2017英语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着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 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

★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格式

★ 论文开题报告模版

★ 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开题报告论文题目

★ web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国际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 法学论文开题报告

★ 大学本科论文开题报告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2023-07-08 04:35:58
粤海饲料涨停 2023-07-08 04:02:38
人形机器人渐行渐近 2023-07-08 04:13:05
蛊是什么_蛊怎么读 2023-07-08 04:07:42
粤海饲料涨停 2023-07-08 04:02:38
信贷该怎样签合同 2023-07-08 03: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