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4 05:32:31 来源 : 凤凰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贝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在中国原始氏族时期,钱是海贝。《说文解字》里解释道:“貝,海介蟲也。居陸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在考古发掘中,夏、商遗址中曾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汉字中有很多词汇与贝字相关,例如表示财富的:财、账、货、资等;描述交换活动的:购、贸、赈、贾等;描述商品价值的:贵、贱、贬等。究其缘由,以牲畜、农具、布料、五谷、珠玉等实物作为货币,存在牲畜、农具、布料不便分割,五谷容易腐烂,珠玉存量稀少的弊端。而“贝”具有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光洁美观、坚固耐磨等优点,因此在商品交换中便成为先民的主要货币。
张掖自古便是河西走廊的商贸重镇和咽喉要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古迹,也留下了不同时期多样的古代钱币。据文献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证,在张掖境内先后发现、出土的货币多达几十种。收藏在张掖市博物馆的这枚贝币,形制近似圆形,直径3厘米,贝壳质地,象牙白色,中间双向钻一小孔,一面有贝纹,一面则较光滑,于1987年在民乐东灰山遗址采集。
发现于1958年的东灰山遗址,距今3900—3400年,属四坝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城北27公里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呈东西走向的小山丘,高出周围地表56米,长730米,宽400米,占地面积29.2万平方米。东侧水渠断面裸露大段文化堆积,厚0.5—2米,土质松软,呈灰黑色,内夹杂陶片、兽骨炭渣等。该遗址为先民生活聚落地,因人们生活居住时间长,生活垃圾堆积成“灰山”而得名。遗址表层有大量的陶片、磨制石器等物。1987年,甘肃文物考古所和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对遗址东北一带同时期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40余座,出土金器、青铜器、陶器、骨器、石器、木器、贝壳、河蚌、蚌璧等文物1003件。尤其是贝壳、河蚌和蚌璧极为罕见。
这些贝壳、河蚌和蚌璧出土时大都放在死者的口中或贮存于陶器之内,可见它们对于东灰山人来说特别重要,代表东灰山人某种丧葬观念。研究表明,当时的人们己经赋予它们货币职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据兰州大学生物系专家唐迎秋鉴定,东灰山出土的贝壳产于我国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河蚌产于辽宁、陕西、湖北、河南、广东、贵州等地,它们都不是本地所产。东灰山人劳心费力地将它们从遥远的“天边”运来,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美化自己,重要的是用它们充当一般等价物,交换商品。二是一般来说,放在死者口中的东西,一定是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贵重物品,即宝贝,在很长时期内仍遗留墓穴内放置流通货币习俗。当下,金和银这两种金属早已退出货币历史舞台,可是国际上仍拿金和银的贮存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程度,原因是它们曾经充当过货币。所以,不管古人在死者口中放置贝壳、河蚌、蚌璧,还是在亡者口中放置金制或银制物品,其寓意、目的相同,在时人的心目中这些东西都是非常珍贵的。三是东灰山人制造的陶器十分精美,贮存于陶器之内的东西为数不多,据考古发现陶器主要是用来贮存粮食、肉类和水这三种生活必需品的,能够放置在陶器内与前三者比轻重的贝壳河蚌和蚌璧,地位非常重要,应该是货币。四是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璠教授通过研究表明,在东灰山遗址发现的大量小麦、大麦、粟、稷、高粱等炭化谷粒,以及遗址出土众多的猪、羊、狗、鹿、麝等兽骨说明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畜牧为辅的东灰山人的粮食、动物及皮毛己有剩余,这些剩余的东西就是商贸业产生的物质基础。在贸易往来中,有的以物易物,有的拿货币交换。可见墓葬中出士的贝壳、河蚌、蚌璧应是东灰山人用来交换物品的货币。
综上所述,从东灰山遗址出士遗物来看,这些贝壳、河蚌和蚌璧,应该是张掖先民最早使用过的货币,也证明张掖先民早在距今3900—3400年左右就与外界存在商贸往来。
(张掖市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