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6 19:05:42 来源 : 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
魏延,具有争议的人物之一。霍雨佳先生认为,这是《三国演义》没有塑造好的形象。
关于他的争议主要来自诸葛亮死后魏延是否叛变的问题。《三国演义》里写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反叛,但最终被诸葛亮临终授予秘计的马岱所杀。在正史中,当得知诸葛亮遗令让其断后的消息,魏延说:
这一真实思想的流露表明大将魏延克复中原尽忠蜀汉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清楚明白地说明他与长史杨仪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这一耿直善良的愿望,却被仇人杨仪污为"叛逆",盅惑士众,派将追杀,并夷魏延三族,造成历史上一大冤案。陈寿在《三国志魏延传》中说:
宋司马光所修《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二年》中肯定地说:"
纵观魏延一生,勇猛无敌,陷阵摧锋,驰骋疆场,有大功于国,但其性情刚粗,锋芒太露,招忌致祸,实在可惜!然而,他的功远远大于过,而他傲视同僚、怨望致祸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但不管怎么说,小说的作者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魏延,甚至给他的"反叛"安上了"脑后有反骨"之类的荒唐理由,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作者写这一段的本意是要通过魏延衬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知人善任。不过,由于作者先入为主地把魏延定位在了"日后必反"的位置,尽管后来不断强化这一观念,却始终缺少必然的逻辑。
权设宴款待费祎。饮宴间,权问曰:"丞相军前,用谁当先破敌?"祎曰:"魏延为首。"权笑曰:"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祎曰:"陛下之言极当!臣今归去,即当以此言告孔明。"遂拜辞孙权,回到祁山,见了孔明,具言吴主起大兵三十万,御驾亲征,兵分三路而进。孔明又问曰:"吴主别有所言否?"费祎将论魏延之语告之。孔明叹曰:"真聪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为惜其勇,故用之耳。"祎曰:"丞相早宜区处。"孔明曰:"吾自有法。"祎辞别孔明,自回成都。(《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
尽管这里借孙权之口给魏延以"勇有余。而心不正"的评价和"必为祸"的论断,但却缺乏说服力。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魏延虽是一个个性特征明显的文学形象,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典型。由于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先入为主,造成了主观命意与客观效果的脱节。
标签: